比分回顧 | 國足這場平局,我們到底該哭還是該笑?
當終場哨聲在天津奧體中心響起,記分牌定格在1:1時,現場四萬多名球迷的吶喊聲突然變得復雜起來。有人揮舞著國旗高唱《歌唱祖國》,也有人把礦泉水瓶狠狠砸向地面——這就是中國男足在世預賽亞洲區36強賽交出的最新答卷:主場被泰國隊逼平后,出線形勢再度撲朔迷離。
【戰術板上的選擇題】
伊萬科維奇的442陣型在上半場幾乎被泰國隊沖得七零八落。第20分鐘那個丟球,暴露了中場屏障形同虛設的老毛病:當頌克拉辛像穿花蝴蝶般連過三人時,我們的后腰還站在原地舉手示意越位。但塞爾維亞老頭下半場的調整確實立竿見影,換上王上源改打三中場的決定,讓國足在最后半小時控球率飆升到62%。這種"先挨打再還手"的套路,像極了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生。
【更衣室里的溫度計】
賽后有媒體拍到韋世豪在球員通道踹飛了飲料箱,這個細節比技術統計更能說明問題。當泰國球員在混合采訪區有說有笑時,我們的國腳們低著頭快步離開。其實場上并非沒有亮點,拜合拉木那個扳平進球展現出的拼勁,讓人想起十二強賽時絕殺越南的武磊。但年輕球員的爆發,反而襯托出老將們的力不從心,這種新老交替的陣痛期,恐怕還要持續很久。
【計算器上的生死題】
現在積分榜上中泰同積4分,但泰國隊手握3個凈勝球優勢。最后兩輪我們要客場踢韓國、主場打新加坡,泰國隊的賽程卻是主場對新加坡、客場戰韓國。足球報記者算過一筆賬:如果中韓泰三隊形成連環套,很可能要比拼紅黃牌數量。想想真是諷刺,當年范志毅說"輸完泰國輸越南"時,誰能想到有一天我們要和東南亞球隊算這種細賬?
下次集訓時,或許教練組該給球員們看看2001年十強賽的錄像。那時候我們敢在沈陽五里河和烏茲別克斯坦打對攻,現在面對泰國隊卻要算計保平爭勝。足球終究是踢出來的,不是算出來的——這話雖然老套,但看看日本隊怎么從"亞洲二流"變成世界杯常客的就懂了。與其糾結出線概率,不如先把停球五米遠的毛病改改?
伊萬科維奇的442陣型在上半場幾乎被泰國隊沖得七零八落。第20分鐘那個丟球,暴露了中場屏障形同虛設的老毛病:當頌克拉辛像穿花蝴蝶般連過三人時,我們的后腰還站在原地舉手示意越位。但塞爾維亞老頭下半場的調整確實立竿見影,換上王上源改打三中場的決定,讓國足在最后半小時控球率飆升到62%。這種"先挨打再還手"的套路,像極了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生。
【更衣室里的溫度計】
賽后有媒體拍到韋世豪在球員通道踹飛了飲料箱,這個細節比技術統計更能說明問題。當泰國球員在混合采訪區有說有笑時,我們的國腳們低著頭快步離開。其實場上并非沒有亮點,拜合拉木那個扳平進球展現出的拼勁,讓人想起十二強賽時絕殺越南的武磊。但年輕球員的爆發,反而襯托出老將們的力不從心,這種新老交替的陣痛期,恐怕還要持續很久。
【計算器上的生死題】
現在積分榜上中泰同積4分,但泰國隊手握3個凈勝球優勢。最后兩輪我們要客場踢韓國、主場打新加坡,泰國隊的賽程卻是主場對新加坡、客場戰韓國。足球報記者算過一筆賬:如果中韓泰三隊形成連環套,很可能要比拼紅黃牌數量。想想真是諷刺,當年范志毅說"輸完泰國輸越南"時,誰能想到有一天我們要和東南亞球隊算這種細賬?
下次集訓時,或許教練組該給球員們看看2001年十強賽的錄像。那時候我們敢在沈陽五里河和烏茲別克斯坦打對攻,現在面對泰國隊卻要算計保平爭勝。足球終究是踢出來的,不是算出來的——這話雖然老套,但看看日本隊怎么從"亞洲二流"變成世界杯常客的就懂了。與其糾結出線概率,不如先把停球五米遠的毛病改改?